见过许多企业,接到检查单,就是一脸懵
税务为啥要稽查我?
重点税源企业?被人举报了?风险推送了?
不知道。
该咋办?
不知道
自己有没有问题?有点心虚。
于是,
或者赶紧四处找人,唉,这些年税务不下户,关系都疏远了,而且,貌似怎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小了。
或者
手忙脚乱的往起藏,不把握的,赶紧拿起来,可,现在的信息有点太透明,真不知道,哪里出点毛病。
或者,
象个驼鸟,把头埋进沙子里,就当风雪没来吧。
或者
耸起翅膀,象个好斗的公鸡,时刻准备着,你敢挑刺,我就敢啄你,
唯独忘了,盘点一下啊,你到底有啥事。
税务局用大数据管你
你就没想过,用他的逻辑,查一下自己?
别告诉我你不知道怎么收集数据
内部的数据,你收集起来比税务局容易
他得和银行联网,和政府机构联网,和第三方联网
你单位微信群里就喊齐了
外部的数据,行业的数据,有巨潮,有统计局,有发改委,有市场监督局,有招标网站,有知网,最不济还有度娘。
数据来了,赶紧就分析啊
先和自己比。三年的,五年的,
纵向比,
增值税税负率有波动不,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有波动不,每月每季开票张数有异常不。每年期末存货的变化趋势是啥?固定资产周转率咋样?……
横向比
三张报表之间历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,政策保持一致性了吗,期末存货与收入之间数据比对合理吗?存货和往来真实吗,逻辑一致吗?预收和收入占比合理吗?收入费用率异常吗?……
然后和同行业比
你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和行业保持一致,大体上差不多就好,可如果你数据实在异常,那你的原因是啥?你投入的研发更多吗?你融资成本更高吗?
比较完内部和外部
你是不是要准备一下证据
大概率,你的异常,稽查也发现了,没等他开口,你是不是应当准备好证据清单,组织好证据材料,准备好答辩策略,做好内部沟通?
当然,证据平时就要留存好。
我发现,许多企业毫无证据意识,平时不注意任何材料的收集,在他们眼里,只有发票是重要的,许多单位甚至合同也不留存。他们觉得,双方合作愉快,供货及时,款没差过,这就行了,却忘了国家这个大股东的存在,你的资产在他那里是微乎其微,但也架不住他忽然惦记一下,你该给他的分红(税)如实给了吗,你想解释一下,
我没给,原因是一……二……三……
证据呢?
最初接触这样的企业总是有点烦燥,后来想通了,毕竟普通人不象律师一样,常年战斗在高对抗性的法庭,在法庭上,如果你所有的证据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,对手会立即扑上来揪住你不放,法官的态度也立即变得微妙。
所以没有一个人会象律师那么深刻的体会到,打官司就是打证据,延伸来说,就是一切对抗性的场合需要的都是证据说话,你再妙语连珠,态度诚恳,赌咒发誓,没有证据,你的疑点也没办法消除。
所以,留好证据吧